Tuesday, August 25, 2009

Automatic DIstillation of Structure(ADIOS)

所以簡單的說 Automatic DIstillation of Structure就是

1. 將每個sentence 變成Path(Node and Edge) à Graph

2. 計算每條Path每個node 的n-gram model path在全部graph分布的機率,n<j(全長-1)

3. 透過MEX 給定alpha and eta

4. 找出每個path 上最可能的pattern

5. 將最常見的pattern 做替換(需要考慮context-free 和context-sensitive 兩種狀況)

6. 重複1~5程序

這樣的優點是

不用annotation 一樣可以發現一些文法/規則

缺點也一樣伴隨著是

很多機率較高的部份不見得是有用的

語感-2

然而,語感(Language Intuition/language sense?)

語感(language sense)應是言語(parole)到意念(meaning)的邏輯轉換(logic transfer)的能力,換句話說是一種語言能力的綜合素質的反映。

實際上語彙(vocabulary)和語篇(text)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障礙(gap),它們之間絕無平路,而是一個深淵,從語彙達到語篇只能飛躍(fly over)過去, 這種飛躍的助力就是語感。

http://eng.hzu.edu.cn/yug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

《朗文當代英語辭典》對intuition的解釋是“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or know something because of a feeling rather than by considering the facts”(對某一事物有所理解或有所知的能力,這一能力依靠的是感覺而非考慮事實)。該詞典解釋intuitive的時候說:“an intuitive idea is based on a feeling rather than on knowledge or facts.”(直覺的念頭,以感覺而非以知識或事實為基礎。)可見intuition是直覺,intuitive是直覺性的。“語感”屬於 intuition,在性質上是“intuitive”。“intuition”可以用來指對事物的直覺,如“My intuition told me it is not true”,也用來指語言方面的直覺(即語感)。在(語言的)某一方面的直覺用“intuition about...”,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Chomsky)在他的代表作《句法結構》(英文版)裏就用了“intuition about linguistic form”(對語言結構的直覺)、“intuition about meaning”(對意義的直覺)等短語。

在英語語言學術語中,可以直接用“intuition”表示“語感”。《牛津語言學詞典》英文版對“intuition”的釋義首先就是 “the intuitive grasp that people have or may hav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ir own language”(人們對他們自己的語言結構所具有的或可能具有的直覺性把握)。這就是語感。

http://qkzz.net/magazine/7532-6200/2007/02/2167274.htm

 

 

所以,一個深深的疑問對我這樣希望利用電腦來促進語言教育的人

我必須去想的是如何協助學習者培養語感

1. 自動越讀報紙?

2. 改錯練習?

3. 組字練習?

看到一個演講的警惕/不要嘗試無所不知,否則你將一無所知

看到一個大陸大學校長的演講,讓我深自警惕

 

不要企圖無所不知,否則你將一無所知。企圖無所不能的人最終是一無所能。企圖無所不專的人終將一無所專。就算有十個百分十還需一個百分百,即使千招會還得要一招熟。因此,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 正所謂,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語感

語感的操作定義指出語感包含三種能力:(一)判斷語言現象是否恰當的能力,(二)指出語言現象中哪個成分不恰當的能力,(三)改正不恰當的語言現象的能力。

------------------王培光(Pui Kwong WONG)

語感与語言能力

語感和語感教學研究

 

摘錄

所謂語感,簡單地說,就是對語言的敏銳感覺,是對語言文字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一種頓悟,一種心理體驗。

那麼,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呢?
一、形象思維『引路』法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如《難忘潑水節》一課,學生反複誦讀課文後,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此時,教師借助電教手段播放了課文配樂錄音,美妙的音樂動聽的聲音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教師又在投影上出示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共度佳節的畫面,啟發學生看畫面想一想、說一說當時的歡樂場面和具體情節。當再讀到『清清的水,潑呀、灑呀!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麼開心』,學生已完全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歡愉之情自然流露。
通過語言文字想象『畫面』,通過想象中的『畫面』感悟語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教學中要重視運用形象的實物、語言、畫面,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以有效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品詞析句比較法
一篇篇課文都是由詞和句組成的。因此,抓好詞句教學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詞句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不斷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
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對于『冒』這個關鍵字,可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長』『伸』等,用哪一個詞更好呢?在對這些詞的討論、比較中,學生體會到;因為荷葉多,『挨挨擠擠』的,所以荷花只能從中『冒』出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量之多,還顯示了荷花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這樣,抓住關鍵文字,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的個性特征,咀嚼出了它的神韻。
在課文中,像這樣經過作者反複推敲、仔細琢磨才使用的詞句有很多。我們應有針對性地採用換、補、調、丟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細細體味,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促使語感不斷增強。
三、感情朗讀體驗法
修訂版『大網』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見,朗讀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佳徑,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
《只有一個地球》中描寫地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怎樣才能感受到這一點呢?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到能突出地球可愛的句子來讀一讀。這時的讀,學生還只是處在對文字表面的感知上。接著,我演示了多媒體課件:茫茫的宇宙中,出現了一個裹著藍色紗衣的晶瑩透亮的球體。當學生看到它時,真正感受到地球是那麼美麗、親切,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震撼,激發起對地球由衷的熱愛之情。然後,我引導學生自由練讀『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這句話,談談通過這句話能讀懂什麼。在大家暢所欲言後,我順勢引導:『文中把地球比作母親,說明地球給人類生命;把地球比作搖籃,說明地球哺育我們成長,那麼怎樣才能讀好這句話呢?』于是,學生把自己對地球母親的感激與深情融入了自己的朗讀中,師、生和文本之間產生了共鳴: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
四、生活經驗聯系法
研究証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相連。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就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

Some Interesting Result in Dialog

Higgins

http://www.speech.kth.se/~gabriel/software.html

Autotutor

http://www.autotutor.org/

     -->GNUTutor ,  http://gnututor.com/

Target Journal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uters &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ligation

1. 理論基礎

索緒爾(F. de Saussure)

索緒爾(1916)提出的語法結合(syntagmatic)關係和聯想(associative)關係。

數個語言單位由於某種關聯構成一個集(set),其成員不分順序地儲備在人的大腦中,該集稱為“聯想集”(associative set)。

關聯有三種:

形式上的(paradigmatic set,共用同一個詞幹或詞綴);

語義上的(近義詞、反義詞、關聯詞等);

語音上的(聽起來相似或部分相似)。

對於語言單位的聯想關係,語言學界沒有展開研究。

佛思(J.R. Firth , 1957)區分詞語的“言辭合成”(collig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

言辭合成”指“一個句法結構中相同或不同語法範疇的彼此關係”(the inter-rela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a syntactical structure,Firth 1957)。

“搭配是習慣結成伴侶的實際的詞”(Collocations are actual words in habitual company,同上)。

佛思的名言――“瞭解一個詞,得看它與什麼詞結伴!”(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同上:96)。

佛思的“言辭合成”是對索緒爾“語法結合”的發展;他的“搭配”是對索緒爾“語義聯想”的發展。

Sinclair 和Renouf (1998 :148) 在大量的語料庫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辭彙大綱的思路和設想,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重點應放在: 1) 語言中最常見的詞形; 2) 這些詞形的核心用法模式(patterns of usages) ; 3) 它們的典型組合(combinations) 。

語法搭配(相對字的搭配/Collocation)也稱“言辭合成”(colligation),即“詞語在語法上的結伴關係”(Hoey, 2000),如conscious的一個典型語法結構便是“be + 否定詞+ conscious of +名詞”。這種語法結構上的搭配詞常常受語義限制,具有有限性,如“have got +[liquid, crumbs, etc.] + on/all over [item of clothing, body, body part]”。“語義韻”現象也是其典型表現,如“cause,commit”的賓語搭配多數有消極語義。不僅如此,搭配有時甚至超越詞項間搭配和語法搭配,成為詞項與語義的搭配,尤其是跨距較長的搭配,如“may not be a(n)NP...+轉折(but...)”。

2. Coligation 的定義

言辭合成(colligation,中國大陸翻成「類聯接」)是指“語法範疇之間在句法結構上的相互關係” (Tognini Bonelli 2001)。它的工作定義是:與詞的使用直接相關的語法範疇或語法詞(特別是介詞)建立起來的語法型式(grammatical patterns)。言辭合成通常用標示型式的方法表示。例如,動詞discover在使用時,後面經常跟一個名詞片語或者一個“that”從句,或 “wh_詞”從句等等。這三種情況可分別標示為“V n, V that, V wh”(大寫字母V表示當前討論的動詞,小寫n表示與被討論詞相關的名詞或名詞片語,“that” 和“wh”分別代表“that”和“wh_詞”從句)。

語義韻:辭彙作為構成語篇的基本語言單位,在語篇的線性展開中往往表現出搭配的傾向性:它們習慣性地吸引某些具有相同和相似的語義特點的詞項,與之構成搭配關係。 由於這些詞項相同或相似的語義特徵與關鍵字項在文本中的習慣性共現,關鍵字也就被“傳染”上了有關的語義特徵,它所在的語境也就彌漫了一種特殊的語義氛 圍,即語義韻(semantic prosody)(Louw 1993)。辭彙搭配在語篇中往往會形成三類語義韻:消極語義韻、中性語義韻和積極語義韻。語義韻概念的引入對於同義詞態度標示功能的確定起了很好的解釋 作用。

在對辭彙的研究中,要研究辭彙在語境中的實際用法,就必須研究辭彙的搭配、言辭合成以及可能的語義韻(semantic prosody)。言辭合成(colligation)指文本中有關語法範疇的結合。它不是與詞語搭配平行的抽象,而是高一級的抽象。言辭合成是關於句法結構和範疇的表述,搭配則是言辭合成在詞語層面的具體實現。嚴格意義上的詞語搭配應當是位於同一語法結構內的詞與詞之間的組合。因此,言辭合成就是詞語搭配出現於其中的語法結構和框架(楊惠中,2002)。

3. 相關的詞

(1)前提(premisses)、(2)指導性(leading priciple)、(3)言辭合成(colligation)、(4)關係包含(involvement)、(5)結論(co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