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
語感的操作定義指出語感包含三種能力:(一)判斷語言現象是否恰當的能力,(二)指出語言現象中哪個成分不恰當的能力,(三)改正不恰當的語言現象的能力。
------------------王培光(Pui Kwong WONG)
語感和語感教學研究
摘錄
所謂語感,簡單地說,就是對語言的敏銳感覺,是對語言文字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一種頓悟,一種心理體驗。
那麼,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呢?
一、形象思維『引路』法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如《難忘潑水節》一課,學生反複誦讀課文後,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此時,教師借助電教手段播放了課文配樂錄音,美妙的音樂動聽的聲音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教師又在投影上出示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共度佳節的畫面,啟發學生看畫面想一想、說一說當時的歡樂場面和具體情節。當再讀到『清清的水,潑呀、灑呀!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麼開心』,學生已完全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歡愉之情自然流露。
通過語言文字想象『畫面』,通過想象中的『畫面』感悟語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教學中要重視運用形象的實物、語言、畫面,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以有效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品詞析句比較法
一篇篇課文都是由詞和句組成的。因此,抓好詞句教學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詞句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不斷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
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對于『冒』這個關鍵字,可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長』『伸』等,用哪一個詞更好呢?在對這些詞的討論、比較中,學生體會到;因為荷葉多,『挨挨擠擠』的,所以荷花只能從中『冒』出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量之多,還顯示了荷花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這樣,抓住關鍵文字,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的個性特征,咀嚼出了它的神韻。
在課文中,像這樣經過作者反複推敲、仔細琢磨才使用的詞句有很多。我們應有針對性地採用換、補、調、丟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細細體味,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促使語感不斷增強。
三、感情朗讀體驗法
修訂版『大網』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見,朗讀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佳徑,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
《只有一個地球》中描寫地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怎樣才能感受到這一點呢?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到能突出地球可愛的句子來讀一讀。這時的讀,學生還只是處在對文字表面的感知上。接著,我演示了多媒體課件:茫茫的宇宙中,出現了一個裹著藍色紗衣的晶瑩透亮的球體。當學生看到它時,真正感受到地球是那麼美麗、親切,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震撼,激發起對地球由衷的熱愛之情。然後,我引導學生自由練讀『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這句話,談談通過這句話能讀懂什麼。在大家暢所欲言後,我順勢引導:『文中把地球比作母親,說明地球給人類生命;把地球比作搖籃,說明地球哺育我們成長,那麼怎樣才能讀好這句話呢?』于是,學生把自己對地球母親的感激與深情融入了自己的朗讀中,師、生和文本之間產生了共鳴: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
四、生活經驗聯系法
研究証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相連。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就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